
-
中国科学家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
中国农科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令杂交稻性状可以稳定遗传到下一代。该项成果于4日晚间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
杂交水稻在生活力、抗逆性、适应性和产量等方面优于双亲的现象,对推动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数据显示,杂交水稻目前在我国的年种植面积超过2.4亿亩,占水稻总种植面积的57%,产量约占水稻总产的65%。杂交水稻年增产约250万吨,每年可多养活7000万人口。
-
“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子”靠什么实现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业市场,但种业大国却不是种业强国。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各方面扶持力度,提高市场集中度、培育优势种子企业,实现了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子。中国种企不仅进入了全球种子市场第一梯队,还雄心勃勃地开启了“扬帆出海”新征程。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种业市场,拥有全球最庞大的育种队伍,日益成为国内外种企竞争的焦点。种业大国如何迈向种业强国,昔日“多小散弱”的我国种子企业如何与跨国企业竞争?在日前举行的“2019中国种子大会”上,记者采访了有关业内人士。
-
种子认证:擦亮“中国种子”招牌
编者按:种子质量认证是新修订的《种子法》中设立的一项新制度,也是国际上种子质量管理和种子贸易的基本制度。建立种子认证制度是提升我国种子质量,打破贸易技术壁垒,实现种业“走出去”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我国通过加快推进实施种子认证制度,为提高种子质量积累了经验。
“以前总感觉在种子质量这方面已经很重视了,可专家一来田间检查,发现问题还是存在,离认证的最终要求也确实有一定差距,不过这能更好地促进公司质量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今年开展了种子认证试点的黑龙江万田金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秀敏在谈到感受时对记者说。
共3条记录 当前为第1页/共1页
